中國的膠體蓄電池行業最早可以追溯到沈陽蓄電池研究所50~60年代立項研究過膠體電池。到80年代,蓄電池行業外的人士對“膠體” 進行了風起云涌般地炒作。當時大有全方位取消鉛酸電池從此用硅溶膠電池取而代之的大革命之勢。一時間魚目混珠,泥沙俱下。此風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幾乎驚動了各級政府和輿論界。
然而制造膠體電池的廠家在生產膠體電解質時都無一例外的使用氣相二氧化硅。氣相二氧化硅俗名“氣相法白炭黑”,有親水型和疏水型之分,膠體電解質只能用前者。氣相二氧化硅是德國 Degussa 公司于1940年發明的,稱愛羅沙(Aerosil)。它是無定型的白色超細顆粒。其原生粒子的結構形式為Si-O-Si,呈球形。其表面羥基[-OH]相互作用形成鏈狀的次生粒子。次生粒子由于彼此相互粘附聚結而成疏散狀態,這就是制膠使用的氣相SiO2商品。氣相SiO2的活性表現在它的“增稠”和“觸變”性。能變稠的原因是粒子間的硅醇基與氫鍵結合變成三維結構聚合體使介質粘度增加。反之,當有外力(剪切力,電場力等)時,三維結構就被破壞,介質變稀。外力一消失,三維結構會慢慢恢復。這就是介質的觸變性,而且是可逆的。
膠體電解質恰恰需要這種“活性”。這種“活性”在蓄電池中的直觀表現為,電池被充電時,由于電解質中的硫酸濃度增加使之“增稠”并伴有裂隙產生。充電后期的“電解水”反應使正極先產生的氧就是通過這無數的裂隙被負極所吸收,并進一步還原成水,從而完成了氧的循環。放電時,電解質中的硫酸濃度降低使之“變稀”,又成為灌注電池前的稀膠狀態。作為備用電源的電池,其健康一生的90%都是處于充電狀態。由于伴隨著正反應的進行要發生副反應,而閥控電池的精髓就是在技術上解決了對副反應的控制。在蓄電池健康一生的運行中,由于膠體電解質的結構和組成決定了它無電解液分層現象,失水極少。
因此AGM和膠體電池在控制副反應這一閥控電池核心技術方面膠體電池技術比AGM電池技術要成熟和優越得多。這也是膠體電池的優勢之一。